当前位置 > office社区 > 转型服务 > 浏览文章

“数字滨江”成名记 杭州高新区数字经济演进之路

  • 杭州写字楼网
  • 2020/7/10 10:29:58
导读: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数字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软件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之魂,网络安全之盾,也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动力。

    (原标题:“数字滨江”成名记 杭州高新区数字经济演进之路 记者:孟娇 高新区(滨江)报道组:宋桔丽)

    如今,“数字滨江”包罗万象。

    它是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网易和新华三,它也代表着数字安防、电子商务、网络安全,它还遍及交通、医疗等百姓生活的角角落落……

    重点开发和扶持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是杭州高新区建区伊始,就定下的产业发展方向,30年来,从电子信息技术到网络信息技术,再到数字技术,高新区(滨江)始终深耕数字领域,打响了“数字滨江”的品牌。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数字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软件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之魂,网络安全之盾,也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动力。而在30年前,高新区(滨江)就对发展软件产业进行大力布局,从发展技工贸一条街,到启动高新软件园,再到争取成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落地,高新区(滨江)也以软件产业发展为动力,构建了数字经济各领域产业发展的大格局。

    杭州高新区为何能入选首批国家软件产业基地?

    2000年6月24日,一场及时雨。

    这天,国务院发布《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这份被称为18号文件的政策,成为当时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强心剂,也为日后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不过,杭州高新区的及时雨,下得更早一些。

    1998年4月29日,杭州高新区软件产业园正式成立。半年不到,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并为企业提供了一系列软件产业扶持政策。

    “当时软件企业反映的主要问题是软件企业人力成本占比大,增值税没有抵扣项,赋税很重。”在《口述高新区(滨江)发展史》一书中,时任杭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吴一鹏回忆道,在18号文件发布前几年,杭州高新区就专门提出了一个软件产业扶持政策,就是把软件企业所缴纳的企业增值税中,属于高新区的部分,全部列入扶持资金,返还给企业,支持企业发展。

    政策的雨露,无声无息给企业带来了蓬勃的生命力。

    高新软件园在钱江南岸露面时,仅有信雅达、浙大中控、杭州宏华电脑技术有限公司等六家软件骨干企业,而到了2000年,园区内的软件企业已达40多家,其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软件企业年均增幅达25%到30%。

    软件类产品和服务总收入在全区各类产业中的比重,也从早几年的不到2%跃至1999年的10%以上。

    不仅如此,全区167个产品和项目被列为各类科技计划,其中有37个项目和产品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为什么杭州软件产业会发展得这么好?当时国家科技部对这个现象也很关注。”时任杭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吴一鹏说,当时制定为企业减负的政策,可以说对软件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包括恒生、士兰微等企业的快速发展,都是在软件基地、软件环境当中发展起来的。

    以民营企业为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应用型软件为主的杭州软件企业群,成为杭州高新区独特的软件产业特点。

    当时,专门生产证券商应用软件的“恒生科技”,占了全国同类软件三分之一的份额;“信雅达”的银行票据光盘缩微系统和电子支付密码系统,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行之首,还有不断探索中的阿里巴巴,一个较为完备的杭州软件产业体系已崭露头角……

    2001年7月12日这一天,成为杭州高新区发展里程碑上的亮眼一笔。

    这一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计委和信息产业部召开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命名授牌大会,为杭州等全国首批10个地区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授牌。

    此后,杭州高新区的门楣上,国家级的“金字招牌”越来越多——国家通信产业园、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集成电路涉及产业化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国服务外包城市基地(示范区)、中国软件出口欧美工程试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

    随着一个个国家级基地的落地,杭州高新区也随着国家高科技发展的主要脉络,经历了软件产业、通信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数字经济的发展时代,并逐步形成了数字经济全产业链成熟发展的产业格局,以此为序幕,驶入更加广阔的数字经济“大航海时代”。

    “数字滨江”为何能成为杭州高新区的鲜亮底色?

    以软件产业夯实数字经济发展根基的高新区(滨江),在2003年,被寄予更高的期待——高新区(滨江)要发展功能明显、特色突出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挥领跑作用,打造硅谷天堂。

    回望杭州高新区30年来的发展历程,已到壮年,经历了三个重要时间节点,实现了三大跨越。

    1990年,依托于16所大专院校、19所自然科学技术研究机构、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走在前沿的科研基础,高新区(滨江)从江北文教区起步,走出了一条产学研协同的科技创新之路,培育出东方通信、浙大中控、恒生电子、信雅达等一批知名信息技术企业,成为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和信息软件业的开拓者。

    1996年,滨江区成立,杭州高新区在江南开出了“分店”。“有梦向江来”,企业家们带着产业化的梦想,从此迈向了“江北孵化、江南产业化”的高速发展之路。在这一时期,“孵化器+风险投资”,市场化的科技孵化体系初具形态,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一批在江北发展壮大的数字企业,在钱江南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国信息产业“互联网+”“物联网+”的奠基者,也代表中国,走上了世界的舞台。

    2002年,高新区和滨江区两区合并,高新区(滨江)通过构建统一高效的体制机制,实现了区域统筹、资源统配,打造了“产业业态、城市形态、人才生态”融合发展态势,市场活力空前激发,发展潜能快速释放,发展壮大了一批世界级领军企业,网易、吉利、新华三、正泰、华为杭研所等一批体量较大的高新技术领军企业和创新平台在这里落地生根。

    以物联网产业园、互联网产业园为大产业平台,千亿产业集群屹立于钱江南岸,以阿里、网易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产业集群,以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为代表的数字安防产业集群,以安恒信息、迪普科技、宏杉科技为代表的网络信息安全产业集群,以创业慧康、和仁科技为代表的智慧医疗产业集群……从龙头企业,到隐形冠军,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到云计算,画出了数字产业“树大根深”的发展图景,在30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数字滨江”的独特魅力。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80%,这代表着“数字滨江”的产业厚度,也代表着高新区(滨江)的发展韧劲。

    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数字滨江”成为科技抗疫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时,也在危中寻机的过程中,催发了红外热成像产业的爆发式增长,高新区(滨江)企业的产量占全省的96.9%!

    在五届九次区委全会上,在13000余字区委全会的报告中,“数字”一词出现了154次,足以证明高新区(滨江)“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将数字经济作为全区高质量发展底色的决心。

    如何抓住数字经济下一个“黄金二十年”?如何向世界展示“数字滨江”的魅力?

    “力争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翻番,超过6000亿元!”全会上,高新区(滨江)充满底气,率先全面实施区域治理现代化的数字系统解决方案,努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最强区”和“全国数字治理示范区”,迈着坚实步伐的杭州高新区,立志成为向世界展示数字经济和数字治理融合发展的优秀案例。

关键词:数字滨江,高新区数字经济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 浏览:
  • 来源:杭州日报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相关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