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CBD > CBD城建 > 浏览文章

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座正在崛起的国际化现代化产业新城

  • 杭州写字楼网
  • 2018/9/10 14:01:59
导读:谁曾想到,20多年前,一片荒芜的小山村,现如今,已拔地而起一座产业新城——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它不仅仅是余杭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孕育企业家的“摇篮”,更一跃成了全省首个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升格成为国家级开发区。

    上世纪90年代,杭州将文三路一带圈为高新产业孵化器时,谁曾料想,30年后高新产业会成为杭州经济发展的引擎。两年后,杭州将下沙确定为经济开发区,我们也没有料想,今天的大城东已成为杭州现代化工业的支撑。开发区的成长脚步,某种意义上就是杭州不断发展的速度,开发区的成长历程,某种意义上就是杭州现代化、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的发展缩影。从今天开始,本报总编下基层活动将走进开发区,一起见证开发区成长,见证杭州的成长。

    这几天,周玲毅特别忙碌,他一边对接着公司总部的建筑规划方案,一边掌舵机器人的生产。

    杭州以勒上云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总部,即将落地在余杭星河路与昌达路的交叉口,位于杭州(余杭)机器人产业园内,这也是周玲毅今年做的企业战略性决策之一,未来在这片土地上,机器人从设计研发,再到批量生产,都可以一条龙完成,企业总部预计在2021年建成。

    在制造业遍地开花的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机器人产业园犹如一股“新鲜”血液流入,传统的工业产业,正在走向智能化时代。

    谁曾想到,20多年前,一片荒芜的小山村,现如今,已拔地而起一座"产业新城"——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它不仅仅是余杭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孕育企业家的“摇篮”,更一跃成了全省首个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升格成为国家级开发区。

    二十多年前曾是临平山北的一片乡村
    如今已是临平副城的重要版图

    1990年,余杭大笔一挥,在临平山北的乡村,画了一个圈——

    这个圈,在原杭申公路(老320国道,现星光街)北侧,紧邻临平,面积有1.72平方公里。

    按照现在的说法,这是一个“经济圈”,是临平外商、台商投资的工业区,当时叫临平工业区,直到1992年,才改叫临平经济开发区。

    这个园,在1993年11月,正式被批准成为省级开发区,正式命名为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变大了,规划面积有5.32平方公里。到了2000年,面积翻了一倍,规划总面积达到11.32平方公里。

    整个开发区每一步都走得艰难,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金融危机、2008年综合体制改革、2015年两区整合提升。

    2008年的综合体制改革,让整个开发区涅槃重生,不仅做了一次内部大换血,而且提出了三年行动计划。开发区走上了快车道,2012年破格成为国家级开发区。

    2015年,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钱江经济开发区两区整合,强强联手,这个产业版图更大了,面积达到了76.94平方公里。这块开发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浪潮中,愈发耀眼。

    它逐渐成为余杭经济发展引擎,成为实体经济的“主战场”。这棵梧桐树引来了好多“金凤凰”,这里有老板电器、长江汽车、南都动力、运达风电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

    老牌的余杭本土企业,老板电器算得上一个,也是在开发区逐渐壮大的一个代表。它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创办起来的一家企业。

    据老板电器集团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唐根泉回忆,1979年他只有18岁,当时“老板”还只是一家村办集体企业,叫余杭县红星五金厂,厂房都是村里提供的,三间房子不足150平方米,5个人一起创办起来,主要做纺织机的零配件下柱。

    在2000年,由于产能扩大,搬来了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当时,我们来现场采过点,那时候一眼望过去周围全部是农田,还有很多自建房,根本看不到企业,更不要说是厂房,路也不通。”唐根泉说,到了2013年,产能又继续扩大,有了二期新厂房。

    除此之外,杭州东华链条集团算是较早踏上开发区这片土地的企业。在1999年,最大的制造基地设在了开发区,当时也是中国最大的链条生产基地。在2009年,随着机场路一带的拆迁,杭州东华链条集团总部也落户在此。

    “机器换人”、“智能工厂”、“产业升级”
    一幅绿色、环保、智能的产业蓝图徐徐展开

    在临平,旧时的街门、院子里,总能听到木质的织布机跳跃着动听的旋律,家纺产业是余杭最早一批传统产业。这里还驻扎了一大批制造型企业,比如像老板电器、长江汽车。

    “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产业层次。”这是余杭的坚守,也是开发区未来的一张产业蓝图。传统制造型产业,往往集中在低端制造环节,这些年,开发区企业已悄然转身,从“制造”走向“智造”——

    开发区装备制造企业较多,他们的“智造”之路,就是“机器换人”,打造“智能工厂”,老板是个典型。

    记者来到老板电器的生产车间,一个字感受,空。每个生产线间隔排列,车间内的工作人员不多,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流水线上有序工作,走道上基本没有人。而老板电器的物流仓储中心更是“人烟稀少”。整个仓储空间是完全无人化、自动化的,效率比此前提高了50%。

    从2013年1750余名一线工人、130万台油烟机产能,到2016年2100余名一线工人、230万台油烟机产能,“智能制造”为老板电器带来的效能在数字上显而易见。

    “联网”的智能工厂一家接着一家拔地而起,长江、西奥、春风……目前,经济开发区机器换人的项目和工业机器人应用项目超过百个。

    除了打造“智能工厂”,开发区还鼓励自主创新。大家最熟的就是万通的轮胎气门嘴,市场上一般只卖6毛钱一个。但是现在的万通,却成了行业冠军,一个气门嘴,可以卖到近百元。他们取胜的秘诀,在于研发技术,让这个原来只有几毛钱的气门嘴,有了无线传感技术。

    产业转型升级,更离不开产业化。就拿家纺布艺来说,为了打破单打独斗,小打小闹的局面,插上互联网翅膀,增加“含金量”,让它能变成一个产业集群。在传统布艺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加技术含量,转型做新型纺织材料、服装品牌,让它能走出余杭、走向世界。据了解,开发区打造了华鼎时尚产业园、“布e小镇”,带动海宁、桐乡、柯桥等地,甚至是长三角产业的集群。

    同时,开发区调整了准入门槛,技术含量、附加值高的企业可以进,而一批产能落后、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就进行淘汰,比如印染、化工、铸钢等产业。目前,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多家新能源环保型企业,在这里迎来了更多绿色、环保的企业,比如运达风电。

    2015年,华立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专项;春风动力、铁流离合器入选省“百企装备优化提升工程”示范企业;老板电器、钱江压缩机、贝因美母婴等4个项目列入省智能制造示范,民生药业、万通智控列入试点;长江汽车、华润雪花啤酒等6个项目列入市智能制造试点。

    这里,诞生了一批行业“隐形冠军”“单打冠军”,一大批企业股改挂牌上市。今年,开发区提出力争在年内再上市两家企业,新三板和区域场外市场挂牌20家,全力打造上市“余杭板块”。

    今年8月,杭州(余杭)机器人产业园正式开园,园区总体有约2.49平方公里,围绕机器人研究开发,生产制造等环节,以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成套专用装备为主要发展方向,主要培育发展新一代机器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关联的产业。

    对于这个产业园,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沈昱表示,制造业是开发区产业中的顶梁柱,而机器人产业则是助力制造业拥抱智能制造,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最好途径,这个园区的打造,既是补齐传统制造业短板的一剂强心剂,更是顺应时代潮流趋势的有力举措。

    引才、留才打造创业创新人才的洼地
    这是一个造梦、圆梦的地方

    十年前,沈昱第一次来到开发区。他印象很深,开发区的茅山厂区依然只是一片农田,荷禹路等基础设施才开工建设,在这里生活的人,少之又少。但是现在却已经是一个新城的模样,聚集了满满的人气。

    2001年,来自四川的李春妹来到杭州,成了杭州东华链条集团的一名员工,看着开发区一点点发生改变,“没几年,路宽了,厂房建起来了,企业纷纷入驻,整个开发区的创业氛围越来越浓。”

    除了开发区,她自己也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总公司搬来了开发区,我们的生活、工作,也来了这里,我的房子买在临平,孩子也在这里上学,现在已经在上大学了,身边的同事也纷纷在这里安家落户,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园。”李春妹说。

    像李春妹一样,来这里的人很多。据统计,目前开发区人口总量已达2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增长明显。相关数据显示,开发区已集聚“国千”“省千”人才20名,区级以上领军人才300多名,今年有逾1000名大学生、200多名硕士以上人才“加盟”开发区。

    开发区不仅仅是引才,更愿意留才,给人才创造更好的环境。浙江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就是其中一个。

    把时间拨回2002年,那时余杭发现丁列明正是他们苦苦寻找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马上通过多种渠道联系,最后丁列明带着贝达顺利落户。

    不仅如此,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贝达药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之困:凯美纳的Ⅲ期临床试验阶段,与当时市场上最好的抗肺癌药易瑞沙(吉非替尼)进行“双盲试验”,购买对照药品需要数千万元,而当时贝达已负债3000多万元。

    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余杭区政府给了1500万元创投引导基金的扶持。如今,贝达药业不仅一改国内创新药物缺乏的窘境,研发成功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还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去年,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还做了一件引才的大事,成立了“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浙江(余杭)分中心”,分中心就是为了把其中好的项目以及背后的人才团队,吸引到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搭建的一个创新平台。

    除此之外,“黄金十条”、“生物医药产业20条政策”、“人才政策汇编20条”……在沈昱看来,这些筑巢引凤的新政,就是为了服务经济开发区梦想有情怀的创新创业者,“我们的使命就是努力帮助创业者们持续造梦、圆梦。”

    加速产城融合步伐
    人、城、产业其乐融融的幸福家园

    “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本就相辅相成。

    拥有着25万人口的大区域,产业已担当起这个工业开发区发展的“脊梁”,然而城市功能配套是一块短板,拖慢了这个“奔跑者”的步伐,这里亟须成熟的交通、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设施。

    “这里,是创业的地方,更是生活的地方,要有人气、有温度、有活力。”沈昱说,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正在这里集中布局城市建设,目标是打造一个“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融合和配套完善的产业新城。

    “造城”第一步,就是与老百姓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交通方面,南有星河隧道贯穿临平南北城,东有运河二通道拥江发展,西有“三路一环”工程建设鏖战正酣,北有杭州中环,打通了杭、嘉、绍都市圈,杭城交通“金角”雏形初现。而最被市民挂心的地铁9号线也即将开工,南北贯穿开发区,实现与杭州主城区的无缝对接。

    在教育方面,开发区已有新星幼儿园、育才小学、余杭高级中学、树兰外国语学校等40家教育机构,从幼儿园到中学,开发区一站式教育体系配套完善,加快推进理工大国际时尚学院的开工和泉漳小学、上环桥小学、第四小学等一批教育项目的验收交付。

    在医疗方面,目前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余杭中医院投入使用,极大提升开发区医疗配套软硬环境。商业方面,推进家纺综合体、东部技术转让移中心建设。同时,加快建设公共中心区CBD、全民体育中心、文化中心、五星级酒店等配套。

    这仅仅是第一步,公共配套服务也在不断优化,公交线路加密、自行车租赁点覆盖,解决市民的最后一公里,以及各项惠民的政策,比如养老、困难家庭、残疾人都有相应补助。

    值得一提的是,开发区总体规划也已绘制完成,目前提交给市政府批复。今年,开发区将进一步扩大政府有效投资,初步排定项目30余个,计划完成投资近20亿元。

    如今,这样的梦想正逐步照进现实。未来,在开发区生活的人们眼里看到的是:干净整洁路面,绿草如茵和鲜花绿植环绕,一幢幢“高大上”的新楼拔地而起,一个个优美别致的小区人气渐旺。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世纪公园里音乐飘扬,成了群众活动的“快乐大本营”;北沙路上灯火璀璨、人潮涌动,满天星光掩映下,尽显这座新城的无穷魅力与活力。

    这个梦想之地,将是一片人、城、产业其乐融融的幸福家园。
    (原标题: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座正在崛起的国际化现代化产业新城 通讯员:陶玲燕 记者:张伟达、吴薇、丁淑萍、潘婷婷)

关键词: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产业新城,产城融合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 浏览:
  • 来源:每日商报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相关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