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office社区 > 转型服务 > 浏览文章

杭州以“一化七经济”为重点推进发展

  • 杭州写字楼网
  • 2010/5/19 10:39:16
导读:

    近年来,杭州立足自身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深入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走杭州特色的科学城市化道路,推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软实力”与“硬实力”、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内生型经济和开放型经济、产业链上中下游之间、城区与郊区等“七大关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服务经济、文创经济、民营经济、楼宇(总部)经济、开放型经济和郊区经济,努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以城市国际化为重点推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变

  杭州深入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以国际化提升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构筑市域网络化大都市为目标,以城带乡、以东带西,实现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统筹城乡规划,加强五县(市)规划与市域规划的对接。统筹城乡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提升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推动市区制造业向五县(市)梯度转移。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加快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坚持“环境立市”,坚持“保老城、建新城”、“两疏散、三集中”,坚持品质导向和“名画效应”,坚持“细节为王”、“细节决定成败”,坚持以路(河)有机更新带整治、带保护、带建设、带改造、带开发、带管理,提高城市品位,打造“品质城市”。实施“大项目带动”。实施西湖、西溪湿地、运河、市区河道、良渚遗址、湘湖二期等综保工程。实施背街小巷改善、危旧房改善、庭院改善等“民心工程”。推进全市23座新城和100多个城市综合体建设。突出抓好重大交通项目、重大环保生态建设项目、重大产业项目和重大社会项目建设。提高国际化程度。加快构建国际化的体制框架、现代产业体系和法治环境,不断提高政府管理、经济贸易、社会服务、城市设施、科教文化、生活居住以及市民观念的国际化程度。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选择,是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最佳结合点。杭州注重做好结构低碳、基底低碳、方式低碳三篇文章,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低碳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低碳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杭州产业结构向低碳化方向调整。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汽轮机、水电设备制造等新能源产业、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加快都市农业发展,充分发挥农业在减少污染、增加绿化、培育碳汇方面的独特作用。推进生产过程低碳化。推行生态有机农业管理,减少农业生产的碳排放。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减碳,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建立淘汰落后产能问责制,淘汰高碳行业的落后产能。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循环经济。鼓励知识分子、文化人、大学生以文化创业、科技创业、网络创业等多种形式开展低碳创业。开发低碳科技,以低碳设计带动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发展。以全国第二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发展静脉产业。推进能源结构低碳化。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从源头上实现经济的低碳发展。在生产生活领域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天然气、地热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天然气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的比重,推进能源多元化、清洁化、可持续化。

  正确处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系,大力发展服务经济

  先进制造业是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基础,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者服务业则是制造业提升发展的支撑。在深入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的同时,大力实施“服务业优先”战略,实现由“服务业大市”向“服务业强市”的跨越。加快十大门类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引导金融机构集聚,培育金融龙头企业;加强商业特色街区建设,建设现代商贸业;做大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软件、服务外包特别是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培育发展知识密集型、高素质、专业化中介机构;发展家政、餐饮、幼托、养老等社区服务业;深入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重点建设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会展商务为核心的多元化产品体系,培育“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加快制造业信息化和服务化。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促进信息技术在传统行业中的普及应用,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顺应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势,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科技中介、专业会展等生产者服务业,鼓励和支持工业企业主辅分离,鼓励制造企业与服务企业建立企业联盟、创新联盟、虚拟企业,鼓励现代服务业向先进制造业的前期研发、中期设计和融资、后期信息反馈等全过程渗透。鼓励和支持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基地发展生产者服务业,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及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的配套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培育服务业支柱产业,打造服务业产业集群,推进现代服务业走集中、集聚、集约化发展道路。制定优惠政策和入驻企业的标准,建设旅游休闲、文化创意、交通物流、服务外包、金融服务等41个服务业重点集聚区,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载体。加快服务业集聚区技术公共平台、服务公共平台建设,提高信息化、集约化程度,增强集聚区核心竞争力。

  正确处理“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大力发展创意经济

  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经济“硬实力”的最佳结合点,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杭州充分发挥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环境、文化、产业、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以“人脑+电脑+文化”为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努力打造成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培育发展八大门类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通信、软件、集成电路、数字电视、动漫、游戏和电子商务、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网游“6+4”条产业链,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扶持重点动漫企业,办好中国国际动漫节,加快发展动漫游戏业。加快发展设计服务业,打造“杭州设计”品牌。加快发展现代传媒业,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数字杭州”特别是“无线数字杭州”和全媒体城市。依托西泠印社、中国美术学院等名社名院,加快发展艺术品业。依托杭州丰富的高校资源特别是艺术类高校资源,加快发展教育培训业。加快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业,凸显杭州旅游文化特色。利用西博会、休博会等品牌,办好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西湖创意集市、创意杭州工业设计大赛等会展活动,扶持国际服装设计师大赛、杭州艺术博览会等特色会展,加快发展文化会展业,提高杭州文化会展影响力。加快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重点建设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等“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由企业集聚向产业集聚转变。深化市校战略合作,发挥中国美院、浙江大学等在杭高校的资源优势和引领作用,建设环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园。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积极利用老厂房、老厂区、老环境等工业遗存和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产资源,培育特色突出、专业性强的文创产业园区。加大文化创意知名企业、高端人才和创业团队引进培养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领头雁”和“排头兵”。加快利用文化创意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充分利用杭州文化资源和环境、人才优势,打破产业分割界线,借助文化、艺术、科技的力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丝绸女装、工艺美术等传统工业提升产品文化内涵,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工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加快文化领域的体制改革创新。以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为重点培育一批新型市场主体,以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为重点激活一批事业主体,以扶持和发展一批文化集团为重点培养文创产业战略投资者,以完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是杭州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所在,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杭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以实施打造民营经济强市“三年行动计划”为载体,加快民企“二次创业”,推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加快由“民营经济大市”向“民营经济强市”跨越。支持民营经济拓展发展领域。贯彻落实有关扩大民间投资的方针政策,进一步落实民营资本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政税收、土地使用、人才服务、对外经贸和技术合作等方面享受与其它所有制企业的同等待遇。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产权制度、经营方式改革和公用事业投融资建设,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参与投资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组织,提高民营资本在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金融保险、文教卫生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参与度和贡献率。引导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推进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民营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战略,打造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引导民营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提升产业层次。打造“中国民营企业总部中心”。发挥杭州环境和人才优势,降低商务成本,提供优质服务,吸引国内省内民营企业来杭设立“一总部四中心”,鼓励民营制造企业打造“两端在内、中间在外”的生产经营格局,实施“浙商回娘家工程”,吸引浙籍、杭籍在外企业家回杭创业,打造“中国民营企业总部中心”。打响“杭商”品牌。实施千家企业万名经营者培训计划、十大特色潜力行业杰出人才发现计划、万名经营业主进课堂等活动,提高“杭商”素质,提升“杭商”形象,打响“杭商”品牌。

    正确处理产业链上中下游之间的关系,大力发展楼宇(总部)经济

    发展楼宇(总部)经济,不仅是城市经济在空间载体上的一场重大革命,也是推动城市经济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杭州着力在招商一批、管理一批、规划一批、更新一批、建设一批“五个一批”上下功夫,推动楼宇(总部)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加强楼宇开发建设。坚持商务楼宇、商业楼宇、城市综合体、科研楼宇、用于出租出售的标准厂房、保护建筑、“农居SOHO”等楼宇经济空间形态一起抓,形成各种楼宇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格局。把新城和城市综合体作为楼宇建设的主要空间载体,适度开发建设一批智能化程度高、设施齐全的特色商务楼宇,打造一批相对集中、配套完善、管理成熟的特色楼宇精品。加强楼宇二次招商。加强楼宇招商规划,创新楼宇招商机制,开拓楼宇招商渠道,建立楼宇招商团队,精选项目和业主,实施定向式、个性化的敲门招商。以存量楼宇和在建楼宇的二次招商为主,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配置”原则和“市区联动、以区为主”方针,重点推进“831”工程项目招商。加强楼宇品质功能更新。完善楼宇设施,提高楼宇内部智能化、信息化和便捷化程度,更新楼宇功能,提升楼宇入驻业态,形成一批规模大、布局优、配套全、特色强、服务精的高品质现代化楼宇,以楼宇更新推动楼宇(总部)经济发展。

    正确处理内生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的关系,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杭州在大力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内生型经济的同时,注重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坚持外贸、外资、外经、外包一起抓,加快发展以内生为基础、以开放为动力的开放型经济,实现内生增长与开放推动的统一。加快外贸出口转型升级。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战略,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优化外贸产品结构,培育外贸核心竞争力。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美国、欧洲、日本等出口主要市场,开拓俄罗斯、拉美、澳洲、非洲、东盟、中东欧等新兴市场,优化外贸市场结构。支持企业通过建立海外销售网点、并购、参股等形式拓展销售渠道,鼓励企业建设和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出口贸易体系。加快招商引资转型升级。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生命线”工程,建立健全党政“一把手”联系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制度,坚持内外资并举、量质并举,重点抓好地块招商、楼宇招商、央企招商、驻点招商、以民引外和以外引外,完善科学招商机制,加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境外开发区(园区)项目招商力度,改善招商引资结构与质量。着力招引内资大项目,提高国内招商引资质量。加大科研机构和大院名所招引力度,积极吸引海外智力,鼓励高端人才带项目、带资金来杭创业。加强对外经济合作。抢抓新一轮国际产业调整和转移机遇,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胆“走出去”,整合利用研发、品牌、营销和紧缺资源等高端生产要素,开展国际承包工程业务,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机遇,鼓励杭州企业在外地建立原材料基地、能源基地、制造基地。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打造沪杭40分钟生活圈、工作圈、经济圈,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增长极。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以软件服务外包为重点,坚持离岸与在岸并重,应用软件与嵌入式软件并重,信息技术外包、流程外包与研发外包并重,支持服务外包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打造滨江、下沙、环浙大(紫金港)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区,推动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区和服务外包园区建设,打响“天堂软件?杭州外包”、“国际金融服务外包交付中心”等特色品牌。

    正确处理城区与郊区的关系,大力发展郊区经济

    八城区是杭州经济的增长极,五县(市)是杭州发展的“新蓝海”。杭州注重把五县(市)作为特殊的郊区来看待,坚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与培育郊区型特色产业相结合,构建具有郊区型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郊区经济,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市域经济发展格局,推动八城区与五县(市)集合式、捆绑式发展,着力提升五县(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加快五县(市)现代工业发展。在遵循产业布局和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加强在市域范围内的生产要素流动,引导和推动市区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向五县(市)有序转移。五县(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建设产业转移承接基地,主动吸纳市区溢出的生产要素,主动接纳市区搬迁企业。支持五县(市)现有省级经济开发区、特色工业功能区申报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园区)。以省级开发区和特色工业功能区为载体,以行业技术研发中心为抓手,推动五县(市)特色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提高新型工业化水平。加快五县(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引导五县(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都市农业,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构建郊区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成为杭州城区、长三角城市乃至国际市场绿色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推进现代农业综合体建设,加快优特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鼓励发展精品设施农业。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鼓励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经营。按照“政府搭台,企业运作”模式,用足用好“绿箱”政策,大力发展农业会展业。加快五县(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充分利用五县(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等特色旅游,推进“旅游西进”,促进五县(市)旅游业与杭州城区旅游业衔接互动,打造一小时半旅游圈。加快发展农村连锁经营,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构建市区和五县(市)一体化的物流配送体系,提升五县(市)商贸服务业发展水平。推进近郊特色房产、生态宜居房产、景观房产和高星级度假酒店集群建设,承接城区人口和居住功能转移。鼓励在杭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向五县(市)拓展业务,实现服务业发展平台共建共享。

关键词:经济转型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 浏览:
  • 来源:政策瞭望杂志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相关
最新发布